Monthly Archives: March 2022

女权主义者经常被问的n个问题 (17)

26. 虽说女性容易被质疑,但是任何人不都是会被质疑的吗?女性的自我证明和男性的比有什么区别?(背景:最近一位叫朱朱的女孩因为“牛津年级第一毕业”而被质疑、攻击,还被微博“大V”出基础数学题,要求自我证明。)

首先,我想聊聊为什么女性的高学历人设更容易被怀疑。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学历、工作岗位、社会贡献等身份标签在父权社会下经常被“更自然”地与男性联系在一起。当这些身份标签出现在男性身上的时候,人们倾向于认为这些是自己经验所熟悉的范围内的,因而更容易将其预先假设为可信的,直到出现可疑的问题之后再重新审视。然而当这些标签出现在女性身上的时候,有些人便会下意识地觉得“这不自然”——毕竟更多时候,家庭关系(女儿、妻子、母亲等)或者兴趣爱好等才会被认为是更符合女性身份,因而也更可信的标签。面对“不自然”的事情,人们会很容易采取更严苛的怀疑态度,会反复问你是真的有这个学历吗?是不是在伪造人设啊?这些不友善的问题很快便接踵而至。质疑一旦变成一种教条,则很容易无穷无尽:即使你回答了质疑者的种种问题,他们也照样可以质疑你的数学答案是不是别人写的,是不是你的专业特别轻松等等。毕竟没有什么 “事实”与“证据”是不能被进一步质疑的。 事实上,所有人都有质疑任何事情的能力,但人们在什么情况下才会倾向于选择质疑呢?一般来说,这就是当一件事情的发生方式超出了我们所认为“正常”的规则框架的时候。所以,对女性某些身份的过度质疑,其实在某个层面上反映的是一些人固化的思维模式与框架。我们很容易设想,假如性别互换一下,一个年轻男性说自己是牛津大学毕业,恐怕便不会有那么多人感觉有必要按着他的头来逼他现场解一道数学题来“证明自己”,还洋洋自得地认为这是在给他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也许一些“打假魔怔人”也可以考虑动用自己丰沛的批判性思维来质疑一下与自己“怀疑精神”相连的种种刻板印象,看看它们是否才是自己认识世界的障目之叶。

回到这个问题,为什么女性总是需要向别人证明自己? 我觉得不是因为女性比男性更在乎别人的看法,而是因为女性得到的质疑确实特别多,而这归根到底是因为对于女性的刻板印象特别多。当然,她们可以告诉自己“我不需要向无关紧要的人证明”,但是她们每次说服自己、压制愤怒的时候,不仅需要消耗精力和情感,也会多多少少内化一些指责——毕竟我们在反复告诉自己不要在意的时候,总会想想自己受到的指指点点到底有没有道理。这种不健康也没有必要的“反刍”(rumination),和自我反思不同,带来的更多是自我怀疑而不是自我提高。就算她们能下决心“厚着脸皮”无视偏见,她们还是需要不少的精力去周旋、去维持社交环境的体面。毕竟完全不解释、不在乎往往会有代价,也只有少数不必为自己的人设与地位烦恼的人可以真正践行。这也是为什么在这个问题上我不想劝女性该怎么做,因为根本的解决方案不是劝女性少在乎一点别人的目光做自己,而是少一些规训她们的态度与思维定势。也许有人会说女性更在乎别人的看法,更尊重、照顾周围人的感受是优点。但我想,我们鼓励美德的方式应当是积极地回应美德,是希望她们的善解人意能被给予温柔的回应,而不是将对美德的追求劣化为刻板印象的桎梏,让她们承受内化指责的痛苦。

一群女权主义者对“家庭主妇”是什么态度?

【给“我敢”的投稿】

我们问了7位女性朋友她们对家庭主妇的看法,她们不同的视角与犀利的洞见令我感触良多,也觉得特别有力量。在这期专题里,请允许我们把她们的思考原封不动地分享给大家。
——————————————————————————————————————-—

首先我们来看关于家庭主妇的争论是如何产生的。在男权社会,女性因为拥有怀孕生产的能力被天然赋予“照顾家庭”的角色,却不被回报以应有的权利。在现代社会,因为科技的发展和社会化育儿的普及,女性可以摆脱这种家庭劳动进入社会同男性一样获得社会中的工作。于是就有了越来越多的职业女性和家庭主妇之争。

我们再来看家庭主妇是必须的吗?从个人角度,如果一位女性将个人发展放在第一位,她肯定觉得家庭主妇不是必须的,产假,托儿所,或者他人帮忙,都能让她继续工作而不必成为家庭主妇。如果一位女性觉得做家庭主妇是一个选项,那么她进入婚姻以后很有可能被推向家庭主妇的路径,最后变成“必须”。从社会角度,只要社会化育儿足够发达,家庭主妇的工作完全可以被分解和替代。

最后我个人怎么看家庭主妇?对于家庭主妇个人,我祝她们好运,因为她们进入一个带着千百年历史惯性的强力剥削她们的系统。婚姻是男权社会的基石,家庭主妇用自己的生命构筑它。这有社会的强力引导甚至逼迫,但是比起人类过去漫长的历史,现在是女性最有可能摆脱这种命运的时刻。

– 三星堆后人之躺平废物Ling

————————————————————————————————————————


我完全理解选择成为家庭主妇的女性。我们的社会是从基础上就非常鼓励女性成为家庭主妇的。从小,我们就会被灌输大部分人都会拥有家庭这样的观念,结婚似乎是人生道路上一个必经的打卡点。而女性,就是家庭中被默认需要承担更多家庭劳动的角色。当社会存在这样一种惯性思维的时候,以其他方式生活当然也是可能的,但跳脱社会的局限去思考,并能为它付诸行动已经是一种特权。在我们讨论家庭主妇的时候,我们就需要明确,女性是如何成为家庭主妇的。

首先,女性的职业环境很不乐观。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报告,女性就业率比男性低13.8%,而且就业率性别差异逐年增加。农、林、牧、渔、水利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三个以体力劳动为主,平均报酬低的边缘行业收纳了80.8%的就业女性,而脑力劳动为主,平均报酬高的行业中只包括12%的就业女性。与男性相比,女性职业层次总体偏低。而且,女性在职场中存在玻璃天花板,职业向上流动不如男性。加上女性退休年龄低于男性,鼓励三胎等政策,女性在求职、就业、升职等方面,和男性相比都存在明显劣势。

那么,在女性进入职场存在明显弱势的情况下,社会有没有给她们提供足够的支持和保障来帮助她们拥有更多选择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市场上儿童托育机构的数量供远小于求,价格普通人难以承担,且质量良莠不齐,政策上缺少规范。相比而言,家庭主妇对孩子的照顾时间更长,更精心,也更价格低廉。再加上鼓励生育的政策,就把社会的责任转嫁成了女性的责任。

说完一般,我们说说特殊。在女性收入可观,伴侣支持,有经济条件请保姆的情况下,难道女性就可以顺利成章摆脱家务劳动了吗?豆瓣网友狐梨酱的广播给了我很多启发。她家请的保姆,在她们夫妻双方都在家的情况,即使男方在房间开着门玩手机,而女方关着房门在打视频电话,关于孩子的事情依然会优先询问女方。再进一步,男方在家工作,女方出门的情况下,保姆会先打电话询问女主人孩子的事情。而在家庭内部,女方的爷爷在她们夫妻双方学历、工作、收入相似的情况下,会去建议女方在事业黄金时期辞职成为家庭主妇。即使条件非常优渥,依然有无穷无尽像这样的琐碎小事,一步步想要将女性拖回家庭主妇的轨道上。

因此,我个人并不认同部分女权主义者对家庭主妇的道德批评。对于没有选择的女性而言,女权主义应该追求为她们拓宽选择的空间。即使对某种程度上拥有选择却依然成为家庭主妇的女性,我也认为对她们的质疑是存在问题的。在反抗父权对女性的种种压迫时,如果女权主义者在内部互相指责约束,是不是又成了一种变相的父权?

家庭主妇是一个在家庭与性别不平等的土壤生长出的产物,它工作时间长,繁琐枯燥,还需要有高超的统筹规划能力,其实是一个很有价值对人要求非常高的职业。但家庭主妇的劳动往往被视作理所当然,不仅得不到相称的报酬,还会被指责轻视。我衷心希望女权主义者们可以通过努力,重新定义家庭主妇,让女性的空间越来越广,路越来越宽。

– Auuuu(买菜小天才)

———————————————————————————————————-————

Café Yoni(1)- 母女对话

周三,午后,一缕春日暖阳,斜照进街角的咖啡馆,Café Yoni ,弥漫着咖啡和面包的香味,靠窗的位子坐着一对母女,年轻的妈妈 Devi 和上小学的女儿 Sara。

Devi(母):Sara,今天在学校怎么样?
Sara(女):老师让我们填一张家庭问卷调查表,里面有一项是问爸妈的职业。

Devi(母):哦,那你填了什么?
Sara(女):我写的爸爸是“网络工程师”,妈妈的职业,本来写了“家庭主妇”,不过后来我改掉了,改成“自由职业”。妈妈,这样写可以吗?

Devi(母):家庭主妇?嗯,我不上班,每天在家照顾你和爸爸,还有狗狗。等爸爸去上班,你去上学之后,我就开始打扫屋子,出门买菜做饭,还有遛狗。这样想,我是一个家庭主妇 house wife,每天在家里上班,也算是一份全职工作吧。
Sara(女):妈妈,可惜你这个工作,没有工资,没有假期,也没有同事聊天,好惨哦。

Devi(母):呵呵,想想确实有点惨,后来你为什么改成 “自由职业” 啊?
Sara(女):班上有几个男孩,有时候会说一些让人讨厌的话,我不想被他们知道,很烦的。你不是有时候会在网上卖东西吗,所以我就填了 “自由职业”,感觉酷一点。

Devi(母):在没有生你以前,妈妈每天都去公司上班的。那你想妈妈回去上班吗?
Sara(女):不要!你要去上班的话,就没有人每天放学接我,带我去吃好吃的,去好玩的地方陪我一起玩了。我不想去爷爷奶奶家,超级无聊的。

Sara(女):妈妈,你每天照顾我和爸爸还有狗狗,会不会很无聊啊?
Devi(母):嗯,有时候确实很无聊,特别是每天一个人做重复一样的事情的时候,比如说每天收拾家里,洗衣买菜做饭,接送你上下学,有时候感觉自己像一个多功能的扫地机器人。还好,接送你的时候,你都会给我一个大大的拥抱,一个甜甜的 Kiss,妈妈就会很开心。有时候,家务做完的时候,我也会吃块蛋糕,追个剧,看部电影什么的,那就是妈妈一天最大的享受了。

Sara(女):妈妈,你好棒,我爱你,爱我们的家,永远永远,不想失去你。
Devi(母):亲爱的 Sara,妈妈也爱你,爱我们这个家。妈妈也不想失去你和爸爸,可妈妈也爱自己,不想失去自己。等你大一点,有一天,妈妈可能会回去上班,这样你 OK 吗?

Sara(女):回去上班,那你会做什么工作啊?
Devi(母):不知道,也许成立一个公司,名字就叫 “超级家庭主妇公司”,每个月都发工资,每年寒暑假有两次带薪假期,年终还有一次员工旅游,等老了还有退休工资。
Sara(女):酷!如果下次再问你的职业,那我就可以填 “Boss” 了。

– Mukha (瑜伽健身Fake Guru)

————————————————————————————————————-————

其实一直以来,我并没有主动关注家庭主妇这个群体。因为就我模糊的观察来看,家庭主妇并不喜欢别人探讨她们的处境,如果要探讨的话,最好也要从帮助她们让男人意识到她们的贡献是巨大的角度来谈。要是提做家庭主妇是很有风险,很容易遭到她们觉得你在妒忌她们拥有可以被老公养不需要上社会挤得灰头土脸才拿一点小钱的“特权”的攻击。而相反她们很愿意向别人分享她们做家庭主妇的幸福感和感谢老公的心情。因此,在我意识到最不在乎家庭主妇利益的人就是家庭主妇本人之后,我不太关心她们。

如果非要我说我对家庭主妇的看法的话,我认为家庭主妇都是一群比起相信事实,统计数据和人性更相信情感的人。跟据我观察,她们之所以会成为家庭主妇的根本原因是认为女人被人养是特权,相信丈夫会因为感情而一诺千金。她们的价值观是女人应该要为了丈夫的感情(她们会说这是对家庭的责任)而在家带孩子。在这个思维下,她们的行为方式很容易是以情感不受到伤害为出发点,很容易偏离做事的初心。因此我对家庭主妇就一个希望,希望她能意识到,对于职业妇女来说,她老公就是我在职场的敌人,而她和敌人一伙的,要不是有她在背后做男人的大后勤,他老公怎么可以轻松地在职场上挤占职业妇女的生存空间呢。

– 4月一定要出去骚的刷题家但丁

————————————————————————-————————————————

我对待家庭主妇的态度挺复杂的。首先我反对对她们个人进行道德化的评价。虽然越来越多的女性早已认清了“婚姻不是可以托付终身的”,但是选择放弃参与社会劳动的原因可以有社会期待、家庭压力(毕竟父权制社会下男人做主非常普遍)、工作环境对女性不友好等重要因素。另外不同阶级的女性的境遇是不同:对于一些女性来说,成为家庭主妇似乎是进入有闲阶级的捷径;对于另一些女性来说,被血汗工厂压迫不如和自己的伴侣分工,争取自己小家庭的经济利益最大化;还有对于有相当数量的第三世界妇女来说,这是她们唯一的“体面”选择。不管你认不认同她们的选择,家庭主妇一般在承担着所有的家务的同时,还从事着无偿的再生产活动,她们巨大的贡献没有得到应有的补偿或者社会的认可。都是全职努力干活,事业成功能风光无限,但养育后代和勤俭持家就是天经地义,做不好还得被批判。有人能接受这巨大的心理落差,我反正是不能接受。

对于我周围的朋友,如果她们有做家庭主妇的愿望,我会努力鼓励她们投入社会工作。人在社会工作中可以获得很多:别人的尊重、自我价值的实现、扩大的社交圈等等,最重要的是社会工作可以避免和社会脱节,让自己的人生充满机会和更多可能性。家务无疑也是一份重要的劳动(毕竟直接决定了一个人的生活质量,也必须有人做),但从事社会劳动的人获得的技能可以迁移的可能性更高。在大部分的情况下,你越工作,工作能力就越强,议价能力也就越强,选择规划人生的自由度也就越高。人需要有一定的主体性,只要你不开心了,你可以有说“不”的底气。不用委屈自己,因为你不依附另外一个人而存在着,也不需要把自己的未来寄托在自己伴侣的人品上。

– 用钩围巾来证明自己曾是可以做量子激光的手艺人Simone

————————————————————————————————————-————

在 21 世紀『家庭主婦』應該被消滅。 因為這個名詞是單數,僅適用於女性,只侷限在家庭。

非洲古諺: 養育一個孩子需舉全村之力「It takes a village to raise a child」:在21世紀,維繫一個家庭其實也需要一個社會的力量。

這個理應支撐『家庭主婦』的社會力量指的是企業勞動中工作與生活的平衡政策:政府平權法條的建立和落實:還有一般大眾心態與論對選擇在家的『家庭主婦』的正面看法和實質支持。而這三大面向其實就是女權主義者想要持續推動前進的方向。我們最終希望是讓任何想要選擇待在家庭的那一份子有著財務保障並可以持續地和社會交流,提供社會更多養份。我們希望讓『家庭主婦』這個名詞正式退休,在21世紀裡的多元家庭中可以由無特定性別的『持家者』所取代。

我想簡單地提一提剛剛所提到了這三大面向,提醒我們女性主義者還要繼續努力的各種項目。
第一面向企業勞動中工作與生活的平衡政策所指的是工作時數的限制:工作時間的彈性化:強制休假的制度(單身員工也享有和育子女員工一樣的休假):強制男女產假,育兒假:男女同工同酬:女性升遷管道暢通:女性二次就業的機會。 唯有落實以上的政策才能停止職業婦女和家庭主婦的對立。去上班賺錢養家者和家庭主婦的對立。單身員工和已婚有孩子員工的對立。

第二面向是政府必須落實平權法令,例如強制男性修產假和育兒假。男女同工同酬。提供稅務結構優惠給落實工作與生活平衡政策的企業。提供家庭主婦薪資補貼,退休金。提供公立價廉但高品質的協助育兒機構,譬如提供孩童三個月到幼稚園的托嬰服務。提供各種二次就業技能培養,輔導。提供免費或價廉的公醫心理諮詢有關家庭,育兒等問題。 唯有政府落實平權法,才能讓社會享受持續地,多重化的勞動力:才可以在21世紀中社會人口結構老化和少子化中抱持社會的靈活性和創造力。

第三面向最為重要:因為推動任何政策之前,民間的意見會先行。 我們應該多一點家庭主婦的處境的分析,少一點家庭主婦的批判:多一點對家庭主婦的深入了解,少一點對家庭主婦個人的要求。 要知道造成一些對立和批判的主因就是因為政府和企業的政策不完善。姐妹們,矛頭要指對方向啊!

– 在藝術領域走跳的半吊子藏家Grace

———————————————————————————————————-————

我在想,我们对家庭主妇感情复杂,归根结底,是源于对男权架构下女性面临的各种困境和阻碍的恐惧和焦虑。我们尊重他人做家庭主妇的选择,认可家庭劳动的价值,也认为女权应该关心所有女性的处境,不应将某一女性群体排除在外。但是,在有选择自由的前提下,我自己不选择,也不鼓励身边女孩选择这样的生活方式,是因为这一选择把自己的生活质量寄托于他人的道德和能力,将自己置于更多风险之中: 劳动成果与个人价值不被认可尊重的风险,不能平等分配财产的风险,自主权和话语权被削弱剥夺的风险,与社会脱节的风险,个人身份认同危机的风险(比如变成某某人的夫人,某某人的妈妈),等等。我尊重主动选择做家庭主妇的女性,同时也意识到,许多女性成为家庭主妇,是在诸多现实考量下被动做出的“选择”。

我希望家庭主妇这一词可以被修饰,不与女性绑定。我有这样的愿景:当持家者(homemaker)不再与某一性别绑定时,人们能够更加尊重和认可家庭生产(household production)的价值,而女性也不必因其性别而被迫承担特定的“责任”或扮演特定的性别角色(gender roles),可以摆脱性别带来的束缚,自由地选择职业和自己想过的生活。同时,我希望我们作为女权主义者,可以更多地关注家庭主妇相较于职业女性所面临的独特困境,障碍,和风险,比如她们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交孤立,再度进入职场的困难,等等。

– 喜欢待在山里林子里水里,大概上辈子是只海獭的Kaylee

女权主义者经常被问的n个问题 (16)

25. 女权主义者对家庭主妇是什么态度?

不同的女权主义者在这个问题上观点肯定是不一样的,欢迎移步到我非常欣赏的“我敢女性”公众号去看看更多女性对这个问题的回答【链接】。

我对待家庭主妇的态度挺复杂的。首先我反对对她们个人进行道德化的评价。虽然越来越多的女性早已认清了“婚姻不是可以托付终身的”,但是选择放弃参与社会劳动的原因可以有社会期待、家庭压力(毕竟父权制社会下男人做主非常普遍)、工作环境对女性不友好等重要因素。另外不同阶级的女性的境遇是不同:对于一些女性来说,成为家庭主妇似乎是进入有闲阶级的捷径;对于另一些女性来说,被血汗工厂压迫不如和自己的伴侣分工,争取自己小家庭的经济利益最大化;还有对于有相当数量的第三世界妇女来说,这是她们唯一的“体面”选择。不管你认不认同她们的选择,家庭主妇一般在承担着所有的家务的同时,还从事着无偿的再生产活动,她们巨大的贡献没有得到应有的补偿或者社会的认可。都是全职努力干活,事业成功能风光无限,但养育后代和勤俭持家就是天经地义,做不好还得被批判。有人能接受这巨大的心理落差,我反正是不能接受。

对于我周围的朋友,如果她们有做家庭主妇的愿望,我会努力鼓励她们投入社会工作。人在社会工作中可以获得很多:别人的尊重、自我价值的实现、扩大的社交圈等等,最重要的是社会工作可以避免和社会脱节,让自己的人生充满机会和更多可能性。家务无疑也是一份重要的劳动(毕竟直接决定了一个人的生活质量,也必须有人做),但从事社会劳动的人获得的技能可以迁移的可能性更高。在大部分的情况下,你越工作,工作能力就越强,议价能力也就越强,选择规划人生的自由度也就越高。人需要有一定的主体性,只要你不开心了,你可以有说“不”的底气。不用委屈自己,因为你不依附另外一个人而存在着,也不需要把自己的未来寄托在自己伴侣的人品上。

女权主义者经常被问的n个问题 (15)

23. 后现代女权主义反对任何性别概念。 高举着女权的大旗,不是自相矛盾吗?

虽然笔者并不反对后现代主义对性别概念的解构,但是对性别作为一种本质结构进行解构的可行性并不代表“性别”这一概念失去了它描述社会现象的效力。事实上,无论我们个人对“性别”这样一个边界模糊的概念有怎样的看法,“男性”与“女性”仍然是当今大部分人思考与认识社会以及其中个体的基本框架之一。这就如同我们不管认不认同上帝的存在,都不能否认宗教对于人类文明的重要性一样。在人类社会演化到性别概念可以被扬弃之前,女性与她们的境遇都会是我们理解社会的重要视角。

女权主义者反对本质主义的时候,反对的是在社会实践中将“与生俱来”的身份作为禁锢个体的枷锁。一个女人在学业事业上被给予的期待不应该比男性少,在家庭生活被给予的责任也不应该比男性多。事实上,多数厌恶本质主义的人,也会自然地认为种族、语言、籍贯等都不是判断一个人品质与价值的合理标准。然而,我们不能突然间无视还没有解开的枷锁,就以“无法准确定义什么是枷锁”为理由无视那些确实存在的禁锢。当我们观察到一个群体在某个社会中被系统性地歧视时,我们至少需要一种描述这种现象的语言,即使它可能有含混之处,就像所有其他语言一样。在讨论当今的性别问题时,我们如果连“女性”的概念都不能使用,那无疑是在吹毛求疵,在忽视主要矛盾,在未过河先拆桥。

另外,后现代女权只是女权主义的一个流派。有的文化女权主义者并不一概否定本质主义,而是要求重新定义女性特质。不过女性特质到底是什么,谁来定义?笔者认为与其强调女性特质,不如拥抱每个个人在当下的差异性,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社会期待所施加的影响,不去试图给任何人的人生与意义下定义。当然,因为女性作为更容易被凝视与歧视的客体,其价值、贡献往往是被低估的,所以文化女权主义试图为被污名化的“女性”特质正名也是抓住了矛盾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使我们反思为什么“阴柔”有时会被认为隐含贬义色彩?为什么人们会习惯性地鼓励别人“像男子汉一样聪明勇敢”?

24. 以生育自由为前提,给生育补贴是不是在歧视单身女性吗?

“歧视”如果从本意上来讲就只是区别对待的意思(虽然一般用法中它往往偏指被以较差方式对待的一方)。而生育的女性与不生育的女性的境遇、需求都不可避免的有着显著的区别,因此,社会只要影响她们的生活,便很难在客观上不做区别地对待她们。事实上,不论政府是否补贴生育的女性,都会客观上造成对生育和不生育女性的区别对待:如果补贴,那就相当于一部分本来能够平均使用在所有女性身上的税收被有倾向性地给予了选择生育的女性或者她们的家庭。仅看这一点,那你确实可以理解任何形式上的补贴都在歧视不生育者。但如果不补贴呢?问题就在于,比较现代化的社会里大多数人养老不是靠家庭,而是靠社保或者养老金。而社保或者养老金之所以几十年后还会值钱,并不是因为我们现在超量生产的商品与服务可以被存放到我们退休以后再享用,而是因为我们颐养天年的时候还有人在生产产品、在提供服务。只有这样,我们年轻时攒下的钱存到那时才能有购买力。而几十年后生产商品、提供服务的人将会是现在选择生育的女性付出自己的时间,精力,以及机会成本养育的。这其中的精神价值暂且不谈,但她们的后代客观上使所有人在年老以后的储蓄、社保与养老金的购买力都变强了。这么看来,如果不给生育补贴的话,那政策实际上是在歧视选择生育的女性。也就是说,无论如何,客观上一个政策对一方有利对另一方就没有那么有利。如果要达到近似的公平,那么生育补贴是必须的,不过其中具体的取舍平衡应该是社会学家研究的课题,同时也是我们每个人应该积极思考、辩论的问题。

女权主义者经常被问的n个问题 (14)

22. 如何看待“女权主义者想要的不是平权,而是特权”?

说到“特权”,笔者所能立刻联想到非但不是女权主义者们的主张,反而是一句著名的反女权口号:“别把我们的特权拿走”(“Stop Taking Our Privileges”)。这句口号由美国著名反女权人士Phyllis Schlafly 提出,用以表达美国保守派女性对传统婚姻与男女角色模版的肯定。所谓“特权”,恰恰是内化了父权社会规则的她们所眷恋的固化了的身份逻辑,而与历次女权主义运动所追求的诸如“政治平权”、“同工同酬”、“自主选择”等打破父权制下权责分配的目标针锋相对。也往往是这些人追求”特权”的人,在当今仍然不断主张“传统的家庭分工让女性受益,参与社会生产反而让她们失去‘安逸’的生活”这种颇具反女权色彩的论断。在现代中国,这种死守所谓的“女性特权”的人被看作某种“女权主义者“,应该算得上是不折不扣的歪曲语义。而像这样的反女权的观念被贴上女权的标签,大概是女权主义者在舆论场里被黑的最惨的一次了吧。

女权主义者之所以会被当成靶子、被妖魔化,许多情况下是因为有些人觉得女性“占了性别优势”却嚷嚷着自己是弱者。而所谓“女性的性别优势”无非就是老生常谈的那些:“受到照顾”、“收彩礼”、“买东西男性付钱”、“男性被指望养家,女人只需要貌美如花”等等父权制框架下的刻板传统与文化钢印。这些我们在之前的文章中多多少少都聊到过。事实上,像“指望男性在经济上付出”这类默认传统男女分工的主张也是很多女权主义者所不认可的。这种不合理的社会期待不仅不应该让女权主义成为被心怀不满的男性攻击的对象,反而应该成为这些被父权制压迫的男性参加女权运动、投身妇女解放事业的强烈动机。

最后笔者想对一些对女权主义者还怀有偏见的人说,希望你们能意识到,历史上正是那些有时看起来充满愤怒的女权主义者们让我们的社会向着男女平等、性别解放的方向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而许多被我们当成“天经地义”的事情,也不过是最近百十来年中才从女权主义者们的愿景变为现实。以美国为例,女性能投票也就是大约一百年前的事儿,能在最高等的学府求学也就是五十年前的事儿,而这些都是女权主义者努力的结果(1920年美国宪法第十九修正案禁止一切美国公民因为性别而无法获得选举权的现象;多数美国藤校是60年代末才开始招收女学生的)。另外,制度上的男女平等不代表当今人们的思想观念已经如此,也不代表各种看得见、看不见的性别歧视不在伤害着各年龄段的女性。通过这个问题,笔者希望更多人能意识到:女权不是在要求特权,而是希望改进社会,使所有人都能得到生而为人的尊重罢了。最后,我想对一些对女权主义有抵触情绪的女性说:如果你对父权制社会下的生活还算满意,那么请珍重那些你现在觉得稀松平常的权利,毕竟还有许多其他阶级或者地区的女性并没有你那么幸运。如果你不能为弱者发声,请至少不要阻止或者讽刺其他女性的努力。

我们感谢女权主义先驱的原因很多,这里我们最后分享一段收录在School of Femism网站的的话,希望有类似疑惑的朋友思考一下,下面提到的这些权利是否是你心中的“特权”:

如果您是女性并且可以投票,请感谢女权主义者。

如果您是女性并且可以拥有财产,请感谢女权主义者。

如果您是女性并且可以穿裤子,请感谢女权主义者。

如果您是女性并且可以找到工作,请感谢女权主义者。

如果您是女性并且可以上大学,请感谢女权主义者。

如果您是女性并且可以堕胎,请感谢女权主义者。

如果您是女性并且可以从事职业运动,请感谢女权主义者。

如果您是女性并且可以在军队服役,请感谢女权主义者。

如果您是女性,怀孕了也不会丢掉工作,请感谢女权主义者。

如果您是女性并且可以保留赚到的钱,请感谢女权主义者。

如果您是女性并且可以嫁给你想要的人,请感谢女权主义者。

如果您是女性并且有离婚的权利,请感谢女权主义者。

如果您是女性并且有起诉性侵犯者的权利,请感谢女权主义者。

如果您是女性并且可以使用避孕措施,请感谢女权主义者。

如果您是女性并且可以在公共场所母乳喂养宝宝,请感谢女权主义者。

如果您是女性并且可以阅读自己想要的书籍,请感谢女权主义者。

如果您是女性并且可以竞选公职,请感谢女权主义者。

如果您是女性并且可以获得贷款,请感谢女权主义者。

如果您是女性并且可以为自己辩护作证,请感谢女权主义者。

如果您是女性并且可以公开谈论月经,请感谢女权主义者。

如果您是女性并且可以选择如何展示自己的身体,请感谢女权主义者。

如果您是女性并且可以成为你想成为的自己,请感谢女权主义者。

https://www.schooloffeminism.org/thankafemin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