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权主义者经常被问的n个问题 (13)

21. 怎么看有科学研究称找到了男女大脑的差异?女人更会吵架都有科学支撑呢。

网络上的确可以找到这样的文章,如果搜索中文内容,你会看到仿佛刷了通稿一般的各种美名其曰探讨和谐两性关系的“科普”文章,它们总会提到这样一个“事实”:男性的灰质是女性的六倍半,而女性的白质是男性的十倍。灰质中富含大量的神经元,白质包含更多神经元之间的连接体。然后就直接思维跳跃到因为女性拥有更多神经连接体,女性的大脑比男性运转更快,所以男人吵架就吵不过女人了??? 仿佛带上了几个科学名词,信口开河就有了正当性。然而只需要略微查看一下相关文献,我们就会发现类似这样的报道几乎都属于费曼所说的“货物崇拜式科学”(cargo-cult science)——那些看上去像是科学结论的东西,其实没有任何科学精神与内核。

这里笔者找到了那个被引用的关于“神经元”的研究——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的研究人员R. J. Haier 等人对 21 名男性和 27 名女性在2005年进行的磁共振成像 (MRI) 分析 [1]。首先我们来看看发在杂志NeuroImage的原文是怎么概括其研究内容的:

We examin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ructural brain variation and general intelligence using voxel-based morphometric analysis of MRI data in men and women with equivalent IQ scores. Compared to men, women show more white matter and fewer gray matter areas related to intelligence. In men IQ/gray matter correlations are strongest in frontal and parietal lobes (BA 8, 9, 39, 40), whereas the strongest correlations in women are in the frontal lobe (BA10) along with Broca’s area. Men and women apparently achieve similar IQ results with different brain regions, suggesting that there is no singular underlying neuroanatomical structure to general intelligence and that different types of brain designs may manifest equivalent intellectual performance.

我们使用基于体素的 MRI 数据对智商分数相当的男性和女性进行形态计量分析,研究了大脑结构差异与一般智力之间的关系。与男性相比,女性与智力相关的白质区域更多而相关的灰质区域更少。在男性中,智商/灰质相关性在额叶和顶叶(BA 8、9、39、40)中最强,而女性中最强的相关性在额叶(BA10)以及布罗卡区。男性和女性显然依靠不同的脑区域获得了相似的智商结果,而这表明综合智力没有单一的神经解剖结构作为基础,并且不同类型的大脑设计可以表现出相同的智力表现。

很显然,这些科研人员在此项研究中得到的主要结论是结构不同的大脑能产生同等的智力表现。事实上,鉴于实验从一开始就专门挑选了智商分数相等的志愿者来进行大脑结构的研究,无论在实验中观察到怎样的差异,结论都只能是“本次试验中发现的结构差异对所观察的行为表现没有影响”。

但是到了媒体报道的时候,重点就已经和研究结论南辕北辙,着实让人摸不着头脑。来看看无良媒体都起了什么标题:“Intelligence in men and women is a gray and white matter 男人和女人的智力是一个‘灰’和‘白’的问题 “ 。看看这春秋笔法,只读个标题,读者可不得直接觉得男女智力区别的解剖基础被找到了?毕竟对于总想搞个大新闻的媒体来说,就算内容不exciting,标题也得exciting啊!但是他们却完全不顾很多读者只会匆匆浏览标题,留下一个完全错误的印象。

信息传播是一件让人觉得很疑惑的事儿,各种各样臆测、偏见在所谓的“科学研究结果”下仿佛站稳了阵脚。现在看似有了科学来背书,“男性有数学天赋、女性语言能力更好”,“男人更理性,女人更感性”等等刻板印象的传播就变得更加肆无忌惮了。我觉得写这些文章的人很可能也不是坏,只不过是写些他以为的“大多数人”喜闻乐见的内容放到情感公众号去告诉男人“别和女人讲道理“、告诉女人“男人天生无法共情”等等,肯定了一些读者固有的偏见往往就能成功地获得流量和赞赏,和科研结果大相径庭根本没有任何后果。那些在笔者看来谨小慎微的科学家,要是知道这些挂羊头卖狗肉的事儿不仅在英文环境有,在中文环境中也有,也不知道心里会是什么滋味。

回到这个研究本身,我们可以聊的内容也很多。

  1. 该实验样本量不足,样本多样性令人怀疑。毕竟开篇我们就提到这是一个仅仅对 21 名男性和 27 名女性的磁共振成像 (MRI) 分析的研究。
  2. 研究中观察到的生理上的区别有待进一步确认。比如有科学家质疑R. J. Haier团队没有把脑容量作为一个变量。事实上更多研究证明:大脑体积和身高是正相关的;某些特征,例如灰质与白质的比率(或被称为胼胝体的神经束的横截面积),与大脑大小呈非线性关系。也就是说R. J. Haier团队研究中的关于灰质与白质相关的男女差异结果,可能只是因为男女大脑体积有别。
  3. 即使大脑容量、结构有区别又能怎么样?肝脏或心脏都可能会有性别差异,为什么大脑差异就如此被人津津乐道?连文章作者都强调了主要结论是结构不同的大脑能产生同等的智力表现,但是在信息的传播中很早就被有意无意忽视了。
  4. 如果真的在某些指标上有了显著的区别,我们需要还需要重视这个区别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大脑是极具可塑性的,当一个人在一个性别化的环境中,大脑、性格发展都会收到环境的影响。比如有研究指出男婴和女婴在12 个月大时都更喜欢玩偶而不是汽车 [2],至少“男孩天生更爱汽车,女孩更喜欢洋娃娃”这种说法科学上是站不住的。但是很快,各种习得的偏好就会出现:到 2 岁时,女孩比男孩更频繁地选择粉红色的物体;到 2.5 岁时,她们对粉红色的偏好明显高于其他颜色。与此同时,男孩们越来越避免粉红色 [3]。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就算一个集体总是展现出某种倾向,它也不一定是与生俱来的,而可能是某种社会建构下的产物。
  5. 我们需要意识到科学研究的假设、内容甚至结果也会有系统性的偏好。比如MRI 研究的手段刚刚流行,研究所、大学都拿到了一笔经费,研究人员也都想大展宏图试图对人的大脑差异进行探索。各种研究的起点假设就是不同人(男/女;黄种人/白种人;青年人/老年人)大脑有差异,那只有研究结果真得显示有区别的才会被庆祝、被鼓励、被发表。但是比如之前提到的新生儿大脑无性别差异的研究结果就听起来没有那么像一条新闻了,学术引用频率也低不少。
  6. 各类研究中的偏见不容小觑。 研究的方向(经费安排、当代学者的专业技能等等)和每个研究人员的观点倾向都会影响科研的走向。不带价值取向的偏见尚能让某些研究误入歧途,而一些研究者能自带的恶意与歧视就更让人不寒而栗。远到1895 年社会心理学家 Gustave Le Bon 能说出女性“代表了人类进化中最劣等的形式” [4],近到2015年浙大的社会学教授能在微博上评论“历史证明学术界不是女性的地盘!”且拒绝道歉。这些人的科学或者是社会学研究成果又有多少理性可言呢?
  7. 最后想说的是,“男性的灰质是女性的六倍半”这句话也不是作者的本意。看了一下原文,作者本来说的是“与男性相比,女性与智力相关的白质区域更多而相关的灰质区域更少。” 而且这个结论的背景大概是,在实验中某个具体的测试条件下被激活且被MRI记录下来的白质区域。男女大脑要是某些指标差距真能这么大,怕是要有生殖隔离了。

事实上,这个问题并不是个例。性别差异研究的历史多是这样的例子。而诸如科学家(多是女性)也不得不多耗费自己的精力去消除这样的性别差异研究导致的偏见和误区。神经学家Gina Rippon在《自然》杂志上表示:“当今科学界的共识是除了女性大脑‘少了 5 盎司’,现代神经科学家已经发现男性和女性大脑之间没有决定性的差异 [4]。 “  不得不说,媒体对于某些研究的涂脂抹粉与歪曲报道已经严重地扭曲了科学实践在公众心中的形象——事实上,单个研究的发现与结论只是科学界进一步研讨与批判的对象,而决非教科书上可以被直接作为客观知识接受的“科学事实”(其实就连教科书上的内容也并非在科学界没有争论),而更广泛的科学界的共识或者争论却往往得不到媒体公允均衡的报道。最后笔者想再一次呼吁,对于涉及一个群体的智力、品质、性格的总结我们需要十分谨慎,毕竟刻板印象会伤害任何性别的人。

[1] Richard J. Haier, Rex E. Jung, Ronald A. Yeo, Kevin Head, Michael T. Alkire,
The neuroanatomy of general intelligence: sex matters, NeuroImage, Volume 25, Issue 1, 2005, Pages 320-327

[2]  Jadva V, Hines M, Golombok S. Infants’ preferences for toys, colors, and shapes: sex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Arch Sex Behav. 2010 Dec;39(6):1261-73. doi: 10.1007/s10508-010-9618-z. Epub 2010 Mar 16. PMID: 20232129

[3] Lobue, Vanessa and Judy S Deloache. “Pretty in pink: The early development of gender-stereotyped colour preferences.” The British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9 Pt 3 (2011): 656-67

[4] Neurosexism: the myth that men and women have different brains (Feb, 2019).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19-00677-x

此文有中文翻译:https://zhuanlan.zhihu.com/p/60337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