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亏90后毕业得早,现在的小孩打开教科书都要看到什么?

最近各大媒体争相报道:“5月26日,人教社出版的小学数学教材中插画因人物长相丑陋、引人不适而引发关注。”

妈呀,这还真是轻描淡写。丑可不是重点!你觉得丑,人家清华美院毕业的吴勇导师能说这版教材里的插图“更显活泼,更符合儿童气质”。 毕竟咱们就是普通人,不懂艺术。但是,就这个图真是超出了我的想象力。啥也不说了,大家自己看吧:

勃起的男性生殖器
网友找到的各种匪夷所思的细节

如果说故意画出男性生殖器轮廓、女孩的内裤、突然写实的胸部、抓胸撩裙子的互动令人匪夷所思的话,那左上第一张图实在太奇葩了,不解读一下其“创意”,都对不起作者的“良苦用心”:爸爸真的只是手的位置很刻意吗?身体朝向呢?脱了一半的裤子呢?猥琐的表情呢?这课本插画根本不只是丑,是恋童癖画的啊!根本不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轻描淡写的“改进画法画风,提高艺术水平”能敷衍过去的。

值得一提的是,该教材自审定以来,已经使用了10多年。而早在14年就有一线教师向教材编写者提议,却没有被得到重视。

图片来源:协和医生Do先生 微博

由这件事引起的讨论有许多涉及一些比较深刻而模糊的课题:公序良俗是否应该为多元审美设下边界与底线?教材中对儿童的性化与西式审美教育中常见的性元素是否存在哪些本质的区别?审美上到底是否存在着“内行”与“外行”之别?什么样的内容审查制度更能让公众满意,以及性自由与性解放的含义与范畴等等。

然而我更想讨论并强调的是一个更简单的现象与其更加清晰的弊端:这次“插画风波”中所反映出来的,是社会、机构、与公众在面对教育中涉及“性”的内容(包括性教育、性骚扰、性暗示)时的讳莫如深与轻蔑忽视。对于涉及“性”的问题,教育参与方一方面似乎仍在潜意识中视其为洪水猛兽而只敢扭扭捏捏地试图规训孩子们,然而(亦或者正因如此),另一方面又非常矛盾地对孩子们面临的性侵犯与性凝视习惯性的轻描淡写或者干脆讳疾忌医。对我而言,无论是得知一线教师的投诉意见数年来未得到有效反馈时,还是回想起自己在初中被长期性骚扰的经历时,我都能明显地意识到这种矛盾心态对于防止儿童性侵的恶劣影响。

当我们看到以上令人匪夷所思的插图时,很多人会感慨“我混乱了”、“太有伤风化了”等等。作为第一反应,我们觉得这版教科书不体面,也疑惑怎么会有这种东西堂而皇之地被放在课本里这么多年。但是如果我们再想想,最直接的受害者群体是谁,便会意识到那可是一个个成长中的女孩啊,是一个个在成长中已经受到发育羞辱、月经羞辱、智商羞辱、身材羞辱的青春期女孩啊!

看看那些插图,我仿佛回到了自己的初中,想起整整三年间一直都有男孩摸同班女孩的胸、私处的事,而期间该男生并未遇到任何严肃的处理。曾经在每个课间,我们班上的那名男生都会去摸女生的大腿、胸、屁股或是私处,有的时候他会奋力地蹭女生模仿性交的动作,有的时候他还会一边摸一边说诸如“插你阴道”、“想让你高潮”之类的话。毫不夸张地说,全班女生几乎都被他骚扰过。但是更令人嘘唏的是,这种事全班男生女生都看在眼里。但是男生们无所作为,女生们则除了会在被骚扰得忍无可忍时告诉老师(没有一点用:从办公室出来以后这个不要脸的男生就立刻在找下一个猎物的路上了),没有任何人有其他办法阻止骚扰的继续

那时的我向老师、家长反映过很多次,但是都无果。现在想来,我那时对性骚扰的描述可能就如同那封建议信一样,实在是太过“温柔”了。回到那些插画,那个第一个反映问题的一线老师可能觉得里面露骨的“性暗示”内容难以启齿,所以就只提到了人物难看,画风难以接受。就如同,我现在再问我的妈妈为什么当年不在意我的苦恼,她只能有些懊恼地表示她不知道你说的性骚扰是“那种意思”,以为只是油腻的”打情骂俏“罢了。所以,确实也要怪我,当年没有把上面那些猥琐细节说得这么直白。

这件事儿对不同人造成的心里阴影是不一样的,我写这篇文章也不是需要这个男同学站出来对我们所有人道歉,这不是我的诉求。当时长期的伤害、心理阴影已经造成,现在早就过时的道歉,反而给被害者们必须原谅的压力。多年以后,我发现自己最厌恶的其实是(男性)集体的冷漠感,如果任何一个男同学出手干预过一次,如果他们有一点点正义感,在每天发生至少10次骚扰事件的时候能够制止一次或者主动抵制这个从不知悔改的男孩,都能把伤害减少一点点。我希望已经长大了的男同学们,你们也多半有了自己在乎的伴侣甚至是需要保护的孩子。再让你们遇到这样的事儿,希望你们能更勇敢一点吧。

如果有家长、老师读到这篇文章,我也希望你们能在孩子欲言又止的时候多问几句。也许是因为“性骚扰”中有“性”这个字让大家难以启齿,所以很多真实存在、正在发生的伤害都被忽视了。女孩们,如果有条件的话,让我们都直接、大声地表达吧。将自己受到的伤害,勇敢地说出来,也许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毕竟越忌讳表达,坏人就会越猖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