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亏90后毕业得早,现在的小孩打开教科书都要看到什么?

最近各大媒体争相报道:“5月26日,人教社出版的小学数学教材中插画因人物长相丑陋、引人不适而引发关注。”

妈呀,这还真是轻描淡写。丑可不是重点!你觉得丑,人家清华美院毕业的吴勇导师能说这版教材里的插图“更显活泼,更符合儿童气质”。 毕竟咱们就是普通人,不懂艺术。但是,就这个图真是超出了我的想象力。啥也不说了,大家自己看吧:

勃起的男性生殖器
网友找到的各种匪夷所思的细节

如果说故意画出男性生殖器轮廓、女孩的内裤、突然写实的胸部、抓胸撩裙子的互动令人匪夷所思的话,那左上第一张图实在太奇葩了,不解读一下其“创意”,都对不起作者的“良苦用心”:爸爸真的只是手的位置很刻意吗?身体朝向呢?脱了一半的裤子呢?猥琐的表情呢?这课本插画根本不只是丑,是恋童癖画的啊!根本不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轻描淡写的“改进画法画风,提高艺术水平”能敷衍过去的。

值得一提的是,该教材自审定以来,已经使用了10多年。而早在14年就有一线教师向教材编写者提议,却没有被得到重视。

图片来源:协和医生Do先生 微博

由这件事引起的讨论有许多涉及一些比较深刻而模糊的课题:公序良俗是否应该为多元审美设下边界与底线?教材中对儿童的性化与西式审美教育中常见的性元素是否存在哪些本质的区别?审美上到底是否存在着“内行”与“外行”之别?什么样的内容审查制度更能让公众满意,以及性自由与性解放的含义与范畴等等。

然而我更想讨论并强调的是一个更简单的现象与其更加清晰的弊端:这次“插画风波”中所反映出来的,是社会、机构、与公众在面对教育中涉及“性”的内容(包括性教育、性骚扰、性暗示)时的讳莫如深与轻蔑忽视。对于涉及“性”的问题,教育参与方一方面似乎仍在潜意识中视其为洪水猛兽而只敢扭扭捏捏地试图规训孩子们,然而(亦或者正因如此),另一方面又非常矛盾地对孩子们面临的性侵犯与性凝视习惯性的轻描淡写或者干脆讳疾忌医。对我而言,无论是得知一线教师的投诉意见数年来未得到有效反馈时,还是回想起自己在初中被长期性骚扰的经历时,我都能明显地意识到这种矛盾心态对于防止儿童性侵的恶劣影响。

当我们看到以上令人匪夷所思的插图时,很多人会感慨“我混乱了”、“太有伤风化了”等等。作为第一反应,我们觉得这版教科书不体面,也疑惑怎么会有这种东西堂而皇之地被放在课本里这么多年。但是如果我们再想想,最直接的受害者群体是谁,便会意识到那可是一个个成长中的女孩啊,是一个个在成长中已经受到发育羞辱、月经羞辱、智商羞辱、身材羞辱的青春期女孩啊!

看看那些插图,我仿佛回到了自己的初中,想起整整三年间一直都有男孩摸同班女孩的胸、私处的事,而期间该男生并未遇到任何严肃的处理。曾经在每个课间,我们班上的那名男生都会去摸女生的大腿、胸、屁股或是私处,有的时候他会奋力地蹭女生模仿性交的动作,有的时候他还会一边摸一边说诸如“插你阴道”、“想让你高潮”之类的话。毫不夸张地说,全班女生几乎都被他骚扰过。但是更令人嘘唏的是,这种事全班男生女生都看在眼里。但是男生们无所作为,女生们则除了会在被骚扰得忍无可忍时告诉老师(没有一点用:从办公室出来以后这个不要脸的男生就立刻在找下一个猎物的路上了),没有任何人有其他办法阻止骚扰的继续

那时的我向老师、家长反映过很多次,但是都无果。现在想来,我那时对性骚扰的描述可能就如同那封建议信一样,实在是太过“温柔”了。回到那些插画,那个第一个反映问题的一线老师可能觉得里面露骨的“性暗示”内容难以启齿,所以就只提到了人物难看,画风难以接受。就如同,我现在再问我的妈妈为什么当年不在意我的苦恼,她只能有些懊恼地表示她不知道你说的性骚扰是“那种意思”,以为只是油腻的”打情骂俏“罢了。所以,确实也要怪我,当年没有把上面那些猥琐细节说得这么直白。

这件事儿对不同人造成的心里阴影是不一样的,我写这篇文章也不是需要这个男同学站出来对我们所有人道歉,这不是我的诉求。当时长期的伤害、心理阴影已经造成,现在早就过时的道歉,反而给被害者们必须原谅的压力。多年以后,我发现自己最厌恶的其实是(男性)集体的冷漠感,如果任何一个男同学出手干预过一次,如果他们有一点点正义感,在每天发生至少10次骚扰事件的时候能够制止一次或者主动抵制这个从不知悔改的男孩,都能把伤害减少一点点。我希望已经长大了的男同学们,你们也多半有了自己在乎的伴侣甚至是需要保护的孩子。再让你们遇到这样的事儿,希望你们能更勇敢一点吧。

如果有家长、老师读到这篇文章,我也希望你们能在孩子欲言又止的时候多问几句。也许是因为“性骚扰”中有“性”这个字让大家难以启齿,所以很多真实存在、正在发生的伤害都被忽视了。女孩们,如果有条件的话,让我们都直接、大声地表达吧。将自己受到的伤害,勇敢地说出来,也许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毕竟越忌讳表达,坏人就会越猖狂!

女孩之间的经验分享:工作职场篇(2)

我在职场就总结出三条心法,自己琢磨如果做技术职基本管用:

1. 低谷的时候,要多看工具书和各类经典书籍。低谷是提升技术的最好时间,高兴的时候人容易浮躁,学不进去,平稳的时候容易倦怠容易想要社交,只有低谷的时候才能思危,思不足。所以低谷是宝藏,是提升自己内功的最好时间。

2. 当心自己的功劳被男同事抢走,任何事的解释权都要握在自己手里,要学着留一手,万一对方有让你不舒服的地方一定要注意保留证据。必须要说,职场是有相当性别不平衡的地方,有些男的在跟你合作的时候,打心底只想利用你让你给他打下手,因为他们理所当然地觉得自己比你高一级,如果你比他技术上厉害太多更是要注意,因为很多男的觉得你是在挑战他的尊严,当然他嘴上不会承认。

3. 弄清自己的核心价值,想方设法培养自己的不可取代性,确保自己在技术上有权威,在处事上有自己的风格,不参与同级或者下级的事务,多多向上管理,提高自己在上司心里的个人影响力。

—但丁

我也刚进职场两年,建议谈不上,只有一些个人体会。
我一直和我老板有冲突,每次我和他开会聊项目都能吵起来。一开始我每次吵完都很难受,因为不仅得不到指导和认可,还要承受他的负面情绪。他不懂我的项目,又想端老板架子,问我一些很基本很奇怪的问题,我为了不让他激动,就努力给出完整的答复。但这恰恰是他不想要的,他只想要最简单的是或者不是。在几次交锋以后,我终于学会了反问他在问什么,他就会给我一个更详细的问题,那我就可以给他简单的答复。
有一个这样天然会用情绪操控人的老板很烦,解决的办法只有尽量沟通,吵架也是沟通的方式之一。好在我老板底线还在,在吵过以后他也有反思和改变,这也是我还没有离开的原因之一,他并非不可合作。
如果说我能给出什么建议的话,那就是不妨多“吵架”,多去调整沟通方式,过程可能很痛苦,但是这种磨合是必要的。

—Ling

不道歉的艺术

我们公司经时不时组织帮助职场女性的讨论会,印象比较深的一条建议是,不要道歉。像我们这样从小教育主动承认错误是美德的中国人,这条建议无疑出人意料。

为什么不道歉?因为女性太常道歉了。我听完这次讲座后观察了一下自己的邮箱,确实没发现男同事男领导在邮件里说I’m sorry,除了刚进公司的新鲜人;反而常常看到女性的邮件以“Apologies”开头。

工作中难免出现纰漏。主动承认错误固然没错,但不同性别的反应也有所不同,这也是值得玩味的。道歉(至少对我来说)很容易。伸手不打笑脸人,这原理恐怕也适用于道歉这件事。出了问题,我总想着把自己的姿态放低,再惶恐地补救,归根结底,还是不自信,或者是太急于平复别人的情绪。不是说这样做不好,但是为什么男性犯同样的错误就理直气壮得多?可能是因为他们平常的生活想来是这样理直气壮吧。

我有个女老板,非常干练,气场强大。一次客户的文件,她没有及时审阅,同时其他负责的人员也没有尽职“催稿”,导致交稿有所延误。到了问责的尴尬时刻,女老板私下跟我说,我是不会道歉的,说得斩钉截铁。我不知道女老板如何得到的相同的领悟,至少可以说明这条职场贴士却有成功的先例。

—Omega

女孩之间的经验分享:工作职场篇(1)

  1. 人各有命。不要因为自己当下的发展好而骄傲自大,也不要因为当下处境不好而焦虑。
    职场新人/公司氛围比较好的朋友:可以参考其他人的分享。
    职场不太顺心的朋友:不一定是你的问题,不要太过自责,保持积极的心态。所谓的命就是可能明天你讨厌的上司会跳槽,也可能让你待不下去是因为有更好的工作等着你。尝试用第三者的角度观察自己调整心态,有的时候主观感觉在低谷,客观来看或许却是不错的。
  2. 用长远的目光来做决定。行业赛道、自身技能的市场需求、自己的喜好/追求/理想,甚至是国家政策/税收制度(条件成熟或者有机会甚至可以考虑换个国家)。
  3. 提升自己市场价值,健康第一。

—Diana

  1. 时常问问自己的老板有什么可以改进的地方。及时获得反馈。而不是等到年终总结的时候才获得这些信息。
  2. 一定要及时把自己做过的项目、参与的工作都记录下来。如果不写,真的会忘的。这件事儿我做得不是很好,但是写下来是真的有用,非常便于提醒你(和你的老板)你对团队、公司的贡献。
  3. 如果有分享自己工作成果的机会,请一定抓住。活做了没有人知道,那就等于没做。因此,我的老板让我在更大的组会上展示自己的工作结果时,我总会认真准备。我也有过觉得“唉我这个事儿不难,有什么好分享的”,但是转念一想,很少有男生会不好意思展示自己的工作吧。总之,我会在心里多鼓励自己勇敢一点
  4. 遇到问题及时向上级汇报。这个事儿,听起来很容易,但是操作起来挺复杂的,我也在摸索过程中。在职场中,如果你不能在承诺的时间之前把一个产品或者内容做出来,那最重要的就是及时沟通,而且越早越好。毕竟,如果遇到问题不及时汇报,等到了老板知道以后,她没有足够时间处理的状态,那你可能也把她陷入了一个手忙脚乱的情况。这对于你们的处境都不利。
  5. 当然,事无巨细地向自己的上级汇报也是不太可能的,所以到底汇报什么很重要。我觉得这和公司的氛围、老板的性格、工作性质都有关系,得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过不确定就多问问很多情况下大概会挺有效的。

—Simone

  1. 淡化性别,入职后就是平等竞争的开始。也更能获得尊重、减少困扰。
  2. 培养大局观
    养成大局思考的习惯,无论是独自完成的项目还是与别人合作的项目,都有有自己的全盘考虑,思考的过程可以记录下来,需要的时候随时可以拿出来参考。或许就是这样长期的工作思考习惯,让你随时可以胜任更高级别的决策和管理。另外所有项目要注意外联与内含的可能合作联结(有利于获得同事与合作方的信任)。
  3. 工作汇报的注意事项
    让领导了解你的能力;对于困惑的部分,也一定要有自己的想法(或者可以说是预案),困惑点应该是1、2、3…这些预案各有优劣难以定夺,而不是毫无想法(领导是统领全局的,不可能事无巨细面面俱到,所以你得带上你的预案让他选择。这样无意中也在展示你的优势)。时常想想,如果我是决策者,我会怎么做,这样能力提升会比较快。总体来说:机会是留给永远有准备的人。

—Yolanda

全职妈妈聊自己的经历

还记得我们之前那篇7位女性朋友对家庭主妇的看法的那篇文章吗?今天我们想单独给大家带来VV的投稿。

大家好,我是一位90后已婚妈妈。第一次当妈妈刚好遇上新冠疫情,今年是我当家庭主妇/全职妈妈的第三个年头了。上个星期,我才看了前阵子很火的《82年的金智英》,观影的全过程爆哭了无数次,桌面上堆满了小山似的纸巾不说还以为我在包云吞呢。其实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也是非常抵触的,每个字每句话都触碰到我压抑已久的情绪,所以在这里给小编道个歉,拖了那么久才投稿。

其实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不愿接受或承认自己是一名家庭主妇。每每有人问起我的职业,我都不得不以一种近似调侃自嘲的方式告诉她们我是从事家政行业的,从打扫卫生到做饭到带娃一条龙服务,业内口碑第一的家庭主妇。我不肯承认我的身份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个是身边很多朋友特别是同年人还有大学时期的同学都是女权主义、独身主义,想继续融入她们的社交圈子就要避免两三句话就扯到孩子身上;第二个原因是我自己也接受不了全职妈妈这个title,我无法说服自己每天早上睁开眼的那一刻就开始做的事情是可以称得上是一份职业,因为我所做的这一切我所付出的劳动力都是无偿的。

《82年的金智英》

因为原生家庭的原因,我之前是非常缺爱的。但当了妈妈以后我体会到由我自身个体产生的那种无条件的爱,一种不怕被辜负的爱,可以无限给予我儿子的爱,使我不需要在向外寻求别人的爱或肯定,也让我感到踏实和有安全感。不过,当了妈妈以后我是实实在在的体会到这个社会对女性那种深深的偏见和不公,无论从社会体制方面还是文化符号方面。我发现每个人对家庭主妇这个词都有不同的解读,刨丝破茧后会发现这四个字的绝非常不是普遍刻板印象那么简单。我觉得大家对于家庭主妇的定义还停留在上个世纪,还没有洗衣机洗碗机扫地机器人的年代,那时洗衣做饭可能要耗费大半天的时间。大众对家庭主妇的解读没有随着社会高度发展而从新定义,即使我们很多家务都机械化了很多人会觉得家庭主妇的工作简单化了,但其实他们没有考虑到那多出来的时间都分配到了教育孩子的身上。所以现代家庭主妇又多了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角色。很多现代女性选择利用多出来的时间用于完成学业或就业培训上。所以家庭主妇不再是普遍认为的女主内男主外那样了。

《82年的金智英》

不管是我们这一代还是我们妈妈和姥姥的那一代,建立家庭常常意味著成为父权社会的牺牲品。在我妈那个年代做家庭主妇是会被夸奖的,反而出去工作是非常掉价和不幸的。俗话说男主外女主内,以前的家庭主妇照顾好家庭做好自己的本分就够了,所以他们牺牲掉作为独立女性的可能性。但是经历了社会高速发展,家庭主妇到了我们这一代其含义却是恰恰相反的。我觉得新时代的家庭主妇更难了。以前我们妈妈那个年代当家庭主妇是被父权社会鼓励的,有工作的女性反而是被认为是不辛和命苦的女人。新时代对家庭主妇的定义确恰恰相反。结了婚生了娃后在家庭内背负了当一个好妈妈好妻子的压力,在家庭外承受着现代都市对独立女性的期望。

我希望更多家庭主妇在女权运动中能拥有话语权,为女性发声和争取更多权益和社会保障。很多时候家庭主妇和已婚女性是被考虑在女权主义的对立面,我虽然同意恩格斯对婚姻的定义,但婚姻制度存在千百年还没消亡,在女权觉醒后,还有女性自发选择婚姻建立家庭也是现实。我个人认为女权也因当有谈恋爱,相爱结婚生子的权利,而这种权利不因该成为女性失去个体的结果。所以我们一定不要让家庭主妇因为害怕被冠以婚驴或催婚催生等厌女title,而选择沉默或羞于表达她们自身的经历。

女性的自我怀疑

从少女蜕变成已婚妇女,每个阶段我都尝试做过无力的反抗试图突破女性的固有框架,却始终发现自己无法逃脱父权社会给予女性的无形的枷锁。希望以后女性拥有更多选择更宽管的道路和更高的自由度去支配自身发展,无论是结婚生子还是买精生子还是不婚不育,都不会受到歧视和诟病,也不再因为受到父权社会的限制和父权制导致的社会事件产生的恐惧而做出一些退而求其次的选择。不论是职业女性还是家庭主妇,希望我们可以为以后的女性铺就一条更平坦的路:让她们拥有选择和勇敢去爱的权。希望我们的爱不再被这个社会收割、包装、贩卖、利用、循环再利用。

Love is the one thing we’re capable of perceiving that transcends dimensions of time and space.  — Interstellar

咖啡馆里的谈话 Café Yoni (1-4)

文/Mukha (瑜伽健身Fake Guru)

还记得之前给我们供稿的Mukha吗?她给我们带来了四段在咖啡馆发生的对话。温柔的文字,客人们关于不同问题的不同角度的探讨,都发生在这个小小的Café Yoni 。(Yoni 是梵文里“子宫”/“阴道”的意思,来致敬女性。)

————————————————————————————————————————

Café Yoni(1)- 母女对话

周三,午后,一缕春日暖阳,斜照进街角的咖啡馆,Café Yoni ,弥漫着咖啡和面包的香味,靠窗的位子坐着一对母女,年轻的妈妈 Devi 和上小学的女儿 Sara。

Devi(母):Sara,今天在学校怎么样?
Sara(女):老师让我们填一张家庭问卷调查表,里面有一项是问爸妈的职业。

Devi(母):哦,那你填了什么?
Sara(女):我写的爸爸是“网络工程师”,妈妈的职业,本来写了“家庭主妇”,不过后来我改掉了,改成“自由职业”。妈妈,这样写可以吗?

Devi(母):家庭主妇?嗯,我不上班,每天在家照顾你和爸爸,还有狗狗。等爸爸去上班,你去上学之后,我就开始打扫屋子,出门买菜做饭,还有遛狗。这样想,我是一个家庭主妇 house wife,每天在家里上班,也算是一份全职工作吧。
Sara(女):妈妈,可惜你这个工作,没有工资,没有假期,也没有同事聊天,好惨哦。

Devi(母):呵呵,想想确实有点惨,后来你为什么改成 “自由职业” 啊?
Sara(女):班上有几个男孩,有时候会说一些让人讨厌的话,我不想被他们知道,很烦的。你不是有时候会在网上卖东西吗,所以我就填了 “自由职业”,感觉酷一点。

Devi(母):在没有生你以前,妈妈每天都去公司上班的。那你想妈妈回去上班吗?
Sara(女):不要!你要去上班的话,就没有人每天放学接我,带我去吃好吃的,去好玩的地方陪我一起玩了。我不想去爷爷奶奶家,超级无聊的。

Sara(女):妈妈,你每天照顾我和爸爸还有狗狗,会不会很无聊啊?
Devi(母):嗯,有时候确实很无聊,特别是每天一个人做重复一样的事情的时候,比如说每天收拾家里,洗衣买菜做饭,接送你上下学,有时候感觉自己像一个多功能的扫地机器人。还好,接送你的时候,你都会给我一个大大的拥抱,一个甜甜的 Kiss,妈妈就会很开心。有时候,家务做完的时候,我也会吃块蛋糕,追个剧,看部电影什么的,那就是妈妈一天最大的享受了。

Sara(女):妈妈,你好棒,我爱你,爱我们的家,永远永远,不想失去你。
Devi(母):亲爱的 Sara,妈妈也爱你,爱我们这个家。妈妈也不想失去你和爸爸,可妈妈也爱自己,不想失去自己。等你大一点,有一天,妈妈可能会回去上班,这样你 OK 吗?

Sara(女):回去上班,那你会做什么工作啊?
Devi(母):不知道,也许成立一个公司,名字就叫 “超级家庭主妇公司”,每个月都发工资,每年寒暑假有两次带薪假期,年终还有一次员工旅游,等老了还有退休工资。
Sara(女):酷!如果下次再问你的职业,那我就可以填 “Boss” 了。

————————————————————————————————————————

Café Yoni(2)- 关于自证:作家和编辑的对话

周四,上午十点,阴天。
街角的咖啡馆 Café Yoni 刚开门,人不多,只有一个烫着爆炸头的服务生和两个熟客,作家 Fish 和 编辑 M。

Fish(作家):发给你的这一期稿子看了吗?怎么样?
M(编辑):看了,这一期题材很大胆,关于女性对自己身体的认知,你写的也很精彩。

Fish(作家):我在香港读研究生时候的毕业论文就是写 Simone de Beauvoir 对华人社会的影响。
M(编辑):波伏娃?难怪,你这算是 researcher writer,专业领域写作。

Fish(作家):准确的说,她的姓是 “波伏瓦”, 不是女字偏旁的“娃”。
M(编辑):女作家嘛,翻成“娃”更好一些。这期稿子能不能配一张你的照片,温柔可爱萌萌哒,或者性感妩媚御姐款的都行。

Fish(作家):我写了那么多稿子,一直用 Fish 这个笔名,不配照片,也不注明男女。
M(编辑):这不是特殊题材嘛,配照片也更吸引人,想象一下,美女作家小鱼讲述女性身体的奥秘,这样对读者才有说服力嘛。

Fish(作家):说服力?是因为文章内容,我的文字,还是那张美女作家小鱼性感妩媚的照片?是不是还要再加点料,比如我大学期间交了有多少男友,之后睡了多少情人,有理工暖男,摇滚乐手,霸道总裁什么的?

M(编辑):这些能证明你是一个有魅力,有经验,且有思想的女作家,加上去,这期稿子就直接奔着10w+的爆款去了。肯定比你那个不男不女的笔名 Fish 要更吸引人。

Fish(作家):那男作家为什么不需要配照片呢?也不需要加一个“男”字在作家前面。你是编辑,也是男人,可从没人叫你“男编辑”。
M(编辑):谁在乎男作家,男编辑长什么样啊。我们就算长一猪头,也不影响销量。

Fish(作家):做一个女人,写作真不容易,除了写作,女性还得自证,有料。
M(编辑):大环境对女作家确实很不友好。特别是这一类题材的文章,网上有些评语很恶毒,写的真实深入,喷你是各种婊,黑木耳;写的平淡无趣,喷你没经验,靠脸靠身材和编辑部搞潜规则。自证,放学位证书,Master,PhD,谁看啊?

Fish(作家):这一期一定要配照片嘛?
M(编辑):没办法,主编要求的。
Fish(作家):我回去想一想再答复你。

————————————————————————————————————————

Café Yoni(3)- 实习老师和好友的对话

周六,四月天,春光明媚,高中实习老师 Eric 和大学好友 K 相约在 Café Yoni。 

K(好友):你最近在 X 高中实习,教什么课?

Eric(实习老师):教导主任让我教一门新开的课,“哲学伦理课” ,选修课,一周一次,学生们管它叫“无用之课”。与其他科目相比,它新奇好玩,但高考无用。

K(好友):你怎么给学生上课的?

Eric(实习老师):每次我会给一个题目,让学生们思考,查找相关资料,然后课堂上展开讨论,也可以组成小组辩论。

K(好友):最近这次是什么题目?

Eric(实习老师):“男人打扮成女人(或女人打扮成男人),会让你觉得不舒服吗?”

K(好友):很现实的题目,怎么讨论的?

Eric(实习老师):准备了一周,用甲乙双方辩论的形式。学生们很喜欢看“奇葩说”,参与辩论的积极性很高。双方的观点,我在手机上有保存,给你读一下。

甲方的观点:“每个人对自我的认知都不一样,可以自由的选择如何穿着打扮。尊重个体的差异和自由,我不会感到不舒服。包容他人的选择,甚至能让我们更宽容地对待自己。人不太可能永远都是“大多数”,如果某些情境下我是那个“特殊”的人时,我希望自己也能得到最基本的尊重。”  

甲方引用了酷儿理论,还例举了古今中外好多名人,有京剧大师梅兰芳,武林高手东方不败,美国奥运冠军凯特琳·詹纳,韩国模特河莉秀,舞蹈家金星,大学生刘婷,奇葩说选手/主持人姜思达等等。甲方一位男生还戴了红色假发扮女生,来阐述本方的观点。

K(好友):甲方举的例子都是男变女,实力强,争议多,名气大,没有女汉子们的例子。乙方什么观点?

Eric(实习老师):乙方认为:“有些人在公众场所,在社交网络,隐藏自己的真实性别,利用男女生理性别的不同,加上化妆服饰,变装作秀,通过强烈的认知反差和荒诞的戏剧感,博取关注,有时甚至有一些变态行为,看到这样的人或视频,我会感到不舒服,这是心理/身理上的正常反应。” 

学生们查了精神分析心理学的资料,还举了一系列 “性感骚气变装秀” 的网红视频,有几个点击量过千万。 

K(好友):辩论最后,结果如何?

Eric(实习老师):没有输赢。思考辩论,有时不一定有答案,这回倒是给学生们带来更多的困惑,对性别流动性的探索和对自我的认知,以后慢慢体会吧。我给感兴趣的学生推荐了两本书,凯特·伯恩斯坦的《性别是条毛毛虫》和王溢嘉的《变态心理揭秘》。

K(好友):还记得我们读大学时,教授说的那句话吗,“哲学伦理,学校的选修课,人生的必修课。”  

Eric(实习老师):我喜欢学生们起的名字,“无用之课”。无用之用,是为大用。

_————————————————————————————————————————

Café Yoni(4)-(关于工作职场)姐妹对话

周日,小雨淅沥,潮湿而闷热,五月的天气变化莫测。Devi 和妹妹 Fish 约在她们最爱的咖啡馆,俩人有一阵子没见了。

Devi(姐):你入职出版社一个月了,新环境,新工作,适应么?
Fish (妹):还行,同事们还挺客气,就是特别忙,经常要加班。

Devi(姐):你一个新员工,什么活要忙到经常加班?
Fish (妹):一大堆活儿,比如读稿,校对电子文档,写审读报告,书评和微信稿,还要给几个老编辑跑腿,和不同部门的同事联系沟通,排版部、发行部、营销市场部。好多不认识的人,不懂不会的事,所以经常忙到晚上。

Devi(姐):晚饭怎么解决?以前你经常参加夜跑活动,现在还有么?
Fish (妹):晚饭一般都在公司叫外卖。等加完班,搭地铁回到家,累的就想躺平。洗个澡,躺床上刷一会小红书和抖音,就困得不行了,哪有时间和精力再约小伙伴去夜跑。

Devi(姐):作为一个前资深 HR(人事部门)经理,我经常遇到一种 “小白兔” 新手员工,对领导,同事或者客户,一般不敢拒绝,会的或不会的活儿,合理或不合理的要求,很多都硬着头皮接下来,有求必应。一个新人,工作能力有限,尽管很努力,经常加班,可往往完成质量一般或者不好,撑到最后绩效考评也不高,弄得自己精疲力竭。
Fish (妹):呜呜,感觉我就是你所说的“小白兔”啊。姐,你有什么建议么?

Devi(姐):保护自己,设定界限,也就是找到工作的边界感。
Fish (妹):这是要向领导同事和客户说不,顶撞或吵架吗?我不要做小白兔,但也不要做大灰狼,大家都挺客气的。

Devi(姐):客气往往是表面,待长了,就会慢慢了解里面的各种纷争。对待工作,每一个员工的能力,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当被提出过分或者过多要求时,要理性的表明界限,试着沟通表达自己的想法。新手员工更需如此,理性沟通,表明态度,这样对方才能更清楚的意识到你的能力和底线,好的领导和同事会因此重新判断和调整,又或者根据你的想法提出新的方案。不然,像小白兔员工,一直都客客气气的接受各种该做的和不该做的活儿,对方就会不断“越界”,提出更过分的要求,做得好,功劳不一定归你;做得差,却往往要你背锅。日子长了,作一个健康的职场人,不要越别人的线,但也不要失去自己的底线,保护自己有时间和精力学习上升,并享受工作以外的生活和休息。
Fish (妹):这都是你的经验之谈啊。工作虽然重要,但它不是人生的全部。

Devi(姐):对,这就明白了。还有,别老是吃外卖,对身体不好,有空多回家吃饭。
Fish (妹):好,我太想念妈妈做的糖醋鱼和菌菇汤了,下次让她教我怎么做。

女性互助,我们有什么可以做的?

文/Alejandra

我个人认为,首先可以多多支持已经专业为弱势女性群体付出工作的组织和专注服务女性的家暴庇护中心(shelter),可以向附近的这些组织申请做志愿者的机会。在美国的小伙伴们需要注意的是女性相关的慈善机构做志愿者一般都会被要求联邦层级的背景调查,可能需要等4-6周或者更久,如果短时间有需要做志愿者小时数,需要提前做好准备。另一方面,这样严谨的要求其实让人更加放心在最脆弱的人群里的服务者。如果没有这个时间,直接捐款也挺不错的。

在日常生活中,也有更朴实和琐碎的机会提供支持,比如我会以个人为例提供一些个人想法。之前有一位小实习生闲聊时跟我提到她在推动职业女性月经期间的假期,然而接着又小心地说自己并不是女权主义者。我知道这里开始有很多层面了,简而言之我最后小心说服她任何支持女性权益的行为都可以称为女权主义者,并鼓励她挑战这个标签的污名化

我也会在小组讨论中毫不掩饰地表达自己对性别议题的关注,除了鼓励女权视角的理论和方法,我也会关注男性在旧有体系里的影响。比如身边的人都知道我就是一个爱讨论有毒的男子气概(toxic masculinity)的成员,因为我觉得这些有毒的男子气概不仅伤害女性,也同时也让男性深受其苦。我时常收获很多赞同,似乎也影响着周围的女性和男性更加关注性别议题,让他们在此得到认同感

还有的机会就是用女性视角关注时事,比如目前轰轰烈烈正在进行的Johnny Depp vs Amber Heard案件中。(编者注:这里指的是女明星艾梅柏·希尔德(Amber Heard)曾公开称自己是家暴受害者,其前夫约翰尼·德普(Johnny Depp)告其诽谤的案件。)我希望大家能以女性的视角关注家庭暴力受害者,也以开放的眼光看待男性受害者的可能,反对任何人利用女权议题谋取私利甚至犯罪,毕竟单单只是身为女性的身份也不能成为免疫于歧视和利用女性的恶行的挡箭牌。

另一个方面,案件并没有结束,任何利用心理疾病给女性贴上的标签和偏见一定要强烈反对和警惕。一位患病的女性被申诉为施暴者,如果判别属实需要强烈谴责其个人,但一定要拒绝机会主义者以偏概全,以此污名化疾病患者和女性。需要强调的是,虽然大部分的家暴受害者都是女性和未成年人,然而法庭是探究个案,几率永远不能成为个案定罪的凭据。Amber Heard是反对家暴的形象大使并且承诺过捐献给ACLU七百万美元(编者注:ACLU是一个美国提供法律援助的非盈利性组织),然而这样的承诺远没有被实现,享受这样光环的个人也需要被严谨地评估。更需警惕的是,女性议题的主张是给需要的弱势者的帮助甚至救命稻草,而不是被机会主义者滥用的工具。

女权主义者经常被问的n个问题 (21)

默克尔怎么不说自己是一个女权主义者?

31. “女性的权利是争取来的。当你成为一个强者的时候,就能拥有跟男性一样的权利了。比如,默克尔怎么会嚷着自己没有权利呢?她也不会到处说自己是一名女权主义者。

这个可以聊的点很多。首先,女性的权利是争取来的一点都没有错,事实上任何人的权利都是争取出来的。但是因为各种历史原因,如果一群人之前没有某种权利的话,很难想象这个权利会突然从天而降。占了先天优势,就劝别人先变强,似乎有点过河拆桥。个人努力固然重要,事实上鼓励女性独立这是我们一直的主张,但是大家也应该意识到系统性歧视的存在并且试图去改变它们。另外,人和人之间的权力差别非常大,试图用一个男性或者一个女性的例子,来笼统地概括一个群体说没什么意义。默克尔个人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和普遍意义上男女暂时还没有同样的社会期待和上升通道根本不是同一个问题。比如英国17世纪的时候有伊丽莎白一世女王,这就能代表那个时候英国的普通或者贵族女性的权力大吗?

另一方面,默克尔在2021年任期末尾,也确实承认了她是一个女权主义者,她说:“从本质上看,它(女权主义)是关于男女平等的事实,在参与社会和一般生活的意义上。由此看来,我可以说:’是的,我是一个女权主义者’。” 当然她也解释过为什么她在2017年不愿意承认自己是一个女权主义者:“女权主义者是德国著名活动家爱丽丝·施瓦泽(Alice Schwarzer)或者那些为选举权而战的那些女性。 我不想寻求虚假的赞美,女权主义者她们一生都在为妇女权利而奋斗,而我无法声称自己也做到了。”很明显,她对于女性争取自己平等的权利是非常支持、尊重的。

最后,我觉得政客说了啥也不用太关注。“女权主义者”说到底也就是一个标签,一个人的身份认同。一个人做的一些事儿促进了男女平等、给女性做了一个杰出榜样,那在我心中她就是一个值得令人尊重的女性。这个比喜欢给自己贴标签,但是不去实践任何社会构想的人要“女权”多了。对于政治人物,很多时候一些选择都是有策略性的,但是我们可以看看她做了什么,她对女权的客观影响是什么。本身,去审查各种人以前说过没说过什么,其实没什么太大意义。不能因为一个很厉害对女性权益做出突出贡献的人不提她的身份认同,你没有她厉害,你也不能提了对吧。

32. “我不相信女性榜样有说的那么重要,一个白人男性为什么不可以成为我的偶像?为什么我们不能完全不在乎性别(gender blind)? 我作为一个女性,还觉得有特别成功的女性会给我压力呢。

一般持有这种观点的男性或者女性,需要意识到自己的认知可能有幸存者偏差(survival bias)。你不需要榜样能获得成功,但是不代表其他人不需要。完全不在乎性别得需要是在一个已经实现性别平等的社会里谈。不过任何人都没有办法去反驳另一个人的个人感受,一个人觉得糖是苦的,你没有办法说服他们。你最多跟他说:我的经验或者根据某个实验说大多数人不是这样的。觉得糖是苦的没事儿,但是不要不要影响到我吃糖就行了。

女拳师的自白:在好嫁风和女权之前,我选择前者

我是个女拳师。
我们村常年刮大风。
那天风很大,我做了一桌年夜饭给一大家子人吃,他们不让我上桌,说什么好女人就是这样默默奉献不争不抢。我心想,去你爹的,就把桌子掀了。
隔壁有个女人也不被允许上桌吃饭,我出走那天本想喊她一起,她说,你可落伍啦,俺在网上看了,俺们女人有自主权去选择自己的生活,俺就喜欢做饭不爱上桌,这是俺的自由!这叫自由女你懂不懂?她的话顺着大风吹到我耳边,又响亮又刺耳。
我一时语塞,总觉得她哪里不对又说不出来,村外的世界很陌生,村外的世界很危险,我继续上路。
在出村的路上,我看到一群白衣黑发,端庄干净的女性。我渐渐走近,发现她们胸口戴着防风牌,要是我去相亲了我也会有。听她们在聊“马姐…好嫁风…猪头…” “嫁”这个字让我心中警铃大作,嫁了人要干更多活还不让上桌,可没啥好事啊!于是我冲上前去,大喊,“姐妹们,不能嫁人啊!” 她们先是一愣,然后指着我大笑起来,说这就是什么炮灰,傻子。笑完之后,她们的神情复又冷峻起来,仿佛刚刚的欢乐都是错觉,对我说道,“妹妹,你看这大风你能扛得住吗,你没有防风牌,怕是撑不了多久。”她上下扫了扫我,叹口气,接着说,“财富和美貌我看你都没有,头还这么大,可别自不量力了。”
我不服,把什么婚姻是奴役女性的工具,我们只有不沾男才能最大可能不被剥削,你们进入婚姻就是在变相压迫单身女性云云连比划带说,声嘶力竭地讲给她们听。我的声音逆着风,不知道她们听到了多少。她们似乎听见了,没有急着反驳,只是平静第看着我,仿佛她们已经预料到我的表演。
这时候隔壁的自由女突然跳出来,指着我的鼻子愤怒地说,“你懂不懂什么是自由?每个女人都可以做出选择,不管是结婚,卖淫,还是做家庭主妇,这都是她们的选择!你必须尊重!”她的声音在风中回响。
我被这突如其来的训诫吓了一跳,还没来得及反应。就看到一位好嫁风女士把胸口的防风牌一拨,在听到“家庭主妇”四个字的时候突然冷笑,直骂到,“家庭主妇?你要死我不拦着你。村里面被大风吹到最深处的就是她们。”
这位自由女又反驳她,“那是她们的自由!她们的选择!你怎么知道她们不是乘风而去?我观察你们很久了,你们就知道利益,不懂得理想。衣服还穿得土!”
自由女有做家庭主妇的自由,好嫁风却不认可。这有点奇怪,我问道,“你们都好嫁了,怎么不让做家庭主妇?”
好嫁风女士语重心长,“妹妹,我们都是普通女性,这风这么烈,你什么都不做或者顺着风,就会被吹到最深处”,说到最深处她露出恐惧的神情,“普女的第一法则就是生存,除非你是刘亦菲那样的大美女或者赵露思那样讨人喜欢的小美女,不然啊你就好好学习,拿学位,工作,找个肯给你花钱给你资源做家务的防风牌结婚。结了婚千万不能昏头去做家庭主妇,女人一定要工作,一定要,这是生存的根本,你看婚后工作的女明星都混得很不错,做家庭主妇的都很凄惨。那这个钓好牌最重要的就是外表,你这打扮不行,看我这件白色上衣好看吧,这叫荡漾T,穿上啊能钓上一个好的防风牌。我家还有一件,你要不要,你要我便宜卖给你…”
我尴尬一笑,转移话题,“那那,我要去读博士吗,大家都说女博士钓不到防风牌啊。”
“要啊!你要终身学习,高学历女性就应该逆风而行,你要往上走。T恤你还要不要?”
这时自由女又不同意了,“你太狭隘了,女性不管选择什么时候道路我们都要支持,这是选择!这是自由!你只让女性向上走,你社会达尔文主义!”她声音大到刺耳了。
我一时非常混乱,女性要向上走没错,女性有自由选择自己的人生也没错。
不对,女性真的有自由选择自己的人生吗?
小时候我可以像男孩一样调皮捣蛋,但是我会被骂不像个女孩,将来嫁不出去。
上学时候我数学可以考满分,但是老师会说男孩子会追上来的。
毕业了我想找工作,但是大部分只限男性。
25岁我还没有结婚,家里人说我是剩女了,再不结婚就嫁不出去了。
我真的有自由去选择吗?
我应该有自由去选择吗?
当我想逆风的时候,要花极大的力气去抵抗,而我顺风的时候,前进似乎很轻易。如果逆风和顺风都是自由,那为什么有一种自由比另一种自由更自由?
而那些顺着风被吹到村庄深处的女性,这是她们的真正想要的吗?

我看着眼前这两波人,一边讨论自己的防风牌多么好使,一边顺着风畅快得很。突然觉得她们很相似。

风吹在脸上很痛的。
她们不想痛,也不想阻止这大风。
我的前路漫漫,道阻且长。

这时,一位好嫁风女看我发呆太久,说道,“你可真是愣头青,别人不让你上桌你在厨房先吃饱啊,掀了桌子你要去哪里?风吹得痛,你要想法子躲啊。”说完她们就往村口走去,然而夜晚她们还要回来。防风牌太重了,她们不能走得太远。
“自由!自由!我们有做任何选择的自由!”自由女接到大风捎来的讯息,一边说着一边乘风而去,看着真是快活。

我顶着大风,头发被吹得很乱,艰难地往前跋涉,看起来真狼狈。我要离开,一去不回。一去不回之后呢?我也没有答案。

我既没有防风牌,也没有快活劲。
我只是希望让这经年累月的大风停下来,我可以走向更远的地方。
我继续前进,然而瞬息之间这风更强了,她们呼啸而过。

作者:Ling

女权主义者经常被问的n个问题 (23)

34. 能给女性赋能的女权主义是什么样的?

当我们看到很多文献中说到“a critique of patriarchy/capitalism”(对父权制/资本主义的批判)的时候,critique(批判)这个词往往有两层很重要的意义。一层就是存粹地批评一件事,指出它哪里不好,有什么害处。而(康德以来的)哲学传统上,它有另一层意思,那就是去理解这套机制的运行条件和后果。

如果说前一层带来了变革的动机的话,那么后一层则带来了变革的手段和希望

为什么马克思主义在历史上的影响很大?因为它提供了一种对资本主义有力的critique,并且这种critique是包括以上两重意义的。如果只有第一层意义,比如强调资本主义使得工人的处境如何悲惨,或者指控这套制度是如何的根深蒂固,那么就不太可能号召工人自发且自觉的斗争。

相反,它更有可能会使劳工群体在面对苦难的时候感到绝望。因为并非是自己摊上了一个坏老板,而是一整个难以撼动的体制在压迫他们。或者,如果他们没有完全绝望的话,也许会希望用某种接近“卖惨”的方式来引起一些人的同情与帮助,寄希望于慈善家。就如同农奴向领主展示自己的贫苦生活以希望大人们可以凭着“基督徒的善良”来减免赋税一般。

然而,马克思主义的重点放在了第二层意义上,即它通过对于资本主义的运行逻辑进行分析,从而揭露其内在的矛盾与低效。它告诉劳工群体,他们在劳动过程中发展出来的对各个生产环节及其相关技术细节的掌握,使得他们拥有了超过那些坐在办公室中的资本家的洞见与力量,而这种力量一旦组织起来便可以挑战存粹的资本逻辑,并在实践中产生出一种更具竞争力的生产模式。甚至可以在某种意义上说,马克思认为对于发展出更合理更高效的生产方式来说,劳工群体比资本家更有优势。这无疑是鼓舞人心的

同样的,女权主义对父权制的critique不仅在于揭露了它的残酷一面,更在于女权主义通过对父权制运行条件与逻辑的分析,进而探索其他更具竞争力、更人性化,基于性别的压迫更少的社会互动模式。

在这个过程中,妇女力量的解放才可能通过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广泛的社会参与主动构造而得到自然实现。这种实现不来自于别的群体慈善式的善意或者愚蠢的失误,因此也将成为真正独立而难以剥夺的女性权力。

能够给女性赋能的女权主义应该向女性传达这样一种信息:父权制并不是不可战胜的魔鬼,它可以被分析、被竞争、被打败,而努力参与社会与经济活动对于女性来说,即使面临困难,但也绝非是不可能的;女性在实践中有能力创造出更有吸引力的合作模式,有能力理解并改造自己所处的社会,而不是在自怨自艾中破罐子破摔。

举个例子,我不能支持意识到父权社会压迫的本质以后真的就“躺平”了(这里指的是行动上完全放弃努力)。毕竟,绝大多数真的能“躺”得下去的人大概率都是相当有privilege的人。我觉得平日里欧美语境中常常出现的check privilege的核心不仅仅是说,你也许对你想要谈论或者思考的一些underprivileged的人的境遇、情况并不了解,因此需要多去倾听——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当你意识到了你拥有比其他人更多的特权以后要做哪些事情?我们呼吁把关注的重点放在行动上:当你意识到自己比很多人更有社会资源、更有力气去改变的时候,就更要努力投入工作、投入解放女性的事业中,而不是和其他熟悉这套话术的“友军”争抢道德高地,仅仅用女权的说辞给自己的人设涂脂抹粉,而不去实践任何社会构想。那样敏于言而讷于行的内斗家,既无法切实帮助广大妇女,又难以撼动父权体系。恐怕保守派眼中使亲者痛仇者快的他们,才是阻挡女权斗争的可爱又可靠的盟友。

此外,我也绝不能鼓励标榜要去利用男人、去“吸男人血”搞女权的群体——毕竟在父权社会结构不变的条件下,吸男人血的成功率并不高;即使“成功“了,也往往是以损害一些认同妇女解放的男性的社会竞争力为代价的,进而难以使得参与这种合作模式的群体相较传统的性别分工而言拥有长期的社会竞争优势。(另外,“成功”也只是一种精神胜利法,毕竟一个工人如果说自己“吸了资本家的血”,我是会笑出声的。估计大家也都知道:所有命运赠送的“礼物”,也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而我们向往的模式,应该是一种对于大多数人都更具有吸引力的互动模式,任何人都不应该因为其性别而被剥削。

啥? 我的女权小伙伴爱上了“好嫁风”?

我的小伙伴ling和但丁最近对“好嫁风”特别上头。我最初是一点兴趣都没有的,敷衍了她们两句。我心想:“好嫁风”无非是教女孩怎么穿衣打扮,让女孩们看起来像特别适合结婚的对象。那些教女人怎么通过媚男来绑住一个“好男人”的说辞,我们10年前估计就能识破。你们吐槽两句得了,怎么还没完没了,聊high了呢?

后来再仔细一看聊天记录,不得了,她们一边吐槽,一边居然很尊重“好嫁风”的代表人物马小婷。这两人一口一个“马姐瞧不上我们,是有道理的,但不影响我欣赏马姐“或者”马姐从不跟女权割席,是因为她懂殊途同归。“ 彻底给我整懵了,完全跟不上节奏。于是去了解了一些马姐的观点,然后。。。可以说今天是我三观震碎的一天。根本不是我想的那样,我为之前的刻板印象道歉!

在这两人三分嘲弄,七分认真的对话中,我看到了几个马姐“好嫁风”的重要观点:

  1. 需要一颗冷静的心。然后有足够的能力,去守护仅有的几个亲爱的人。
  2. 读者提到自己容貌焦虑抑郁。她建议:找靠谱的公立医院坚持治疗,不要有病耻感。不要把重点放在容貌上,回归社会、健康生活、努力学习、找工作、锻炼身体。
  3. 鼓励女孩提升学历,但不唯学历论。重点要提高思维训练,才不会被时代抛弃。居安思危,终生学习。
  4. 想知道她怎么看女孩读博士?她说:学业的追求比婚恋重要。女生假若能领会到学习的快乐,追求真理和知识的美感,这种幸福会永远掌握在你的手里,谁也夺不走;教育会改变你看待世界的方式,并且对物质世界进行超越;比起一个男人,即便是一线城市(一个月)赚十二万,我都不觉得能够消解一个博士给女孩子灵魂上带来的飞跃和幸福。
  5. 当然不管你有没有高学历,你要是不工作,她一律不留情面了:女人最好的抗衰老,是工作。那才是生命之光爱欲之火。大S要是婚后支棱,持续工作,也不至于着急嫁人。
  6. 读者犹豫问自己配不配买LV。她说:“有钱就能买的东西有什么配不配的?你弄好自己方方面面是为了自己好。收益的是你自己。切勿因为一个LV悲悲戚戚的。”

说实话,再翻翻马姐的微博,有些话说得挺糙的,我个人也不喜欢她时不时物化女性和男性的说辞,我甚至反感她要女孩打扮,导致容貌焦虑。一个字:俗。但是就我们引用的这些观点来说,真的,挑不出毛病的。甚至有一个很多“女权”比不上的点——非常直白且具有操作性而且站在普通女孩的角度上建议、鼓励她们,甚至有点温柔。评论区很多女孩喜欢她,可能就是因为她接地气。(顺便说一句,马姐完全知道我提到的这类批判,她确实也有回应。)

反观任何女权(激进主义女权、自由主义女权、文化主义女权、马克思主义女权、社会主义女权等等),在解决广大女性群体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上,如果没有合理的操作建议,不能真真实实地提高她们的社会地位、改善生活状态,被似乎能让一些女孩受益的“好嫁风”取代,也是市场逻辑。“好嫁风”不试图改变结构性压迫,所以它不让你恨任何人。也根本不提什么女权不女权,但它鼓励女孩努力学习、上进工作、投资自己、不爱情至上,也确实足够脚踏实地。看到那段鼓励女孩读书,学历越高越好的时候,我甚至感慨它是一股清流。

另外,真的要对比,有些具体女权流派的部分观点我们几个人也无法认同。比如,自由主义女权尊重女性做家庭主妇的自由、出卖自己身体的自由;她们连劝女孩别轻易放弃经济独立都不敢,但你要是劝女孩别去卖淫就是污名化了性工作者。但搞好嫁风的马姐,鼓励女孩读硕士、博士,之后终生学习还必须努力工作,不被青春美丽的红利迷惑。我一时之间居然有点恍惚,到底谁更经济独立、更灵魂自由、更能加速女性权利进步?

如果只能在“自由主义女权”和“好嫁风”中选一个传播它的思想,那我摸着良心,想想大部分普通女孩的境遇,我选“好嫁风”。哦不,其实不用摸着良心,我都可以直接无脑站“好嫁风”。毕竟好嫁风听起来再俗气,我也不能昧着良心学一些“开明、包容、自由”的女权鼓吹女性的“向下自由”。马姐鼓励女孩自己上进,不靠pua男性,不利用男人(但她在乎她的粉丝挑对男人),在帮助提高女性整体、个人的社会形象与地位上似乎都是正向的,我真没啥理由骂她。至少她那套终身学习、工作也是我决心要践行的。我嫌弃她俗,也就是个人喜好问题,啥也不算。相反,我怕蹭了她的热度,说她是女权的一股清流,可能还让马姐的粉丝疑惑。要是对她的信众造成信仰冲击那还是算了。

最后还是得认真声明一下,我们肯定不是认同马姐的所有言论。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还会接着认真地写更多的文章,聊自己的想法。但是,如果这件事儿给我有任何启示:(1)任何东西,不要看它的标签,要去看它的内核。比如ling就倔强地认为:马姐披着好嫁风的皮,挂羊头卖狗肉,实质是激进女权同盟。比如我也倔强地认为:一些鼓吹女性有出卖自己身体的自由的人,她们没自己想得那么思想进步。相反,她们对于个人主权的理解粗浅且不顾底层女性的境遇,实质和被她们唾弃的保守派是一样。(2)搞女权就要接地气,干实事,有操作性。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毕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之后我们保证为女孩们带来更多的干货——生活、学习、职场经验分享。当然那些形而上的东西也接着搞,两手抓。敬请期待!